人力:组织进化、管理变革
“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” 看过《天下无贼》的人,想必都会记得葛爷这句经典台词。谈及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,曾文总认为,未来组织形态都会变化,因此,用人的思路、选人的方法、管人的理念都要与时俱进。
“企业根本的就在于人,我认为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,本身就在去中心化、网格化。可能岗位的概念都会淡化或取消,我认为岗位的概念只适合生产型、工厂化的企业。对于带有一定创意性的机构必须改变。精英智通在内部在淡化岗位这种思想。我们强调的是角色,第一是角色,第二是多角色,多角色是阶段性多角色。所以我们对人的需求是复合型的。从人本身的成长来说,原来是单线,未来一定是多线的。”
“你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人,必须要有一套体系的支撑。精英智通的人才评价体系是通过四个维度进行的,德才技行,即品德、才干、技能、行为。大多数企业现在可能做到的是技能评估,德、才、行这三方面基本上是没有的。”
“管理90后和管理80后、70后会非常不同。我觉得对90后应该用吸引,而不是命令这种模式。对于60后、70后可能你用命令或带领他/她、单纯的物质奖励都能被接受,但对于90后这基本上不可行。要用激励、给他/她植入这种内驱力这种方式,让他/她更有自主性地发挥能力,鼓励追求自己的梦想。90后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、自己想要做什么、将来应该什么样?他/她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,但是你要帮他/她打开这扇窗,让他/她能看见、能意识到,然后把它变成自己主动性的东西。对于现在的经营者,其实可能我们只需要做打开窗户这一件事。但这件事对自身的要求更高,你自身就要很清楚地明白企业本身的价值、目标是什么,你才能打开这扇窗。如果你自身都没有明白,你不可能给90后打开这扇窗的。所以这是更本质、更底层的一种东西,人性本身的一种解放。对于90后来说,他/她的可能性要比我们多得多,我们不要去把他们给限制死了,不是说我们60后、70后我们的成长路径是这样,然后90后也要这样,这是不对的!对于60后、70后来说,你的任务、你的使命、你的目标就是要让90后这些人能够有更宽的成长路径,这是你的使命之一。
企业家:使命,人性的揭示
从中关村出来,却再也没有回到村里去。谈到中关村的潮起潮落,曾文总这个老的“村里人”唏嘘不已。“我们是在中关村外围,不敢靠得太近。中关村是个生意人扎堆的地方,但企业家不多。我自身希望中关村能成长出一批实现穿透式创新的企业出来,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。中关村千万不能学什么温州之类的,我看他赚钱我也做这个,然后他赚得多点,我现在赚得少点也行,我去压价。现在整个逻辑必须要变。必须要变成,第一他做这个,我要做得跟他不同;第二,就算做得跟他相同,我也一定要做得跟他有差异或者说比他做得更好。这样一个逻辑才符合中关村这样一个地位。”
而谈到读书,曾文也透露了他的一个思维习惯,自己独立思考和推演。“我本身是学物理的,我喜欢理论去推导,所以我可能看书大部分只是看提纲、概要、几个关键点,一本书我大概看1/4或1/8,后面基本上我是靠自己的推理给它推导出来,这样一种阅读方式。然后回过头再去翻一下,验证一下我的推论。我觉得这样才真正地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,不是一种灌输式的信息。”
谈及是否有崇拜的企业家,曾文总表示,对柳传志、任正非老一辈企业家还是相当佩服,因为他们虽然年纪大了,但企业家精神却永远不衰。到底什么才是曾文总心中的企业家精神?曾文总认为,“企业家精神第一是使命。你被放到了企业家这个位置,就要去完成上天赋予你的使命,包括对客户、对员工、对股东、对社会的使命。第二个,我觉得是人性的揭示。对于企业家来说。最终做的还是对人性的揭示。任何企业要想卓越,最终都是你对人性的理解和揭示,使大家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人性,同时通过企业的运作去使人性得到满足或升华。这就有点像马斯洛说的需求层次论。我觉得像任正非、柳传志他们,应该达到的是最顶层的那种境界。”
从柳传志的创业之初说起,也是困难重重。这引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,如何看待企业和企业家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。曾文总认为,企业家遭遇困难可以说是常态。“创始那几年非常艰苦,我们最开始都是没有工资的。后来到第三年我们这五个人里面只剩2个了,我们俩每个月只有2000块钱的工资。后来大概到第五年的时候不到一万块钱的工资。所以整个过程是很艰难的,包括后来也经常会有团队的问题、产品的问题,带来的危机每年都会有。总的来说就还是一个成长的问题,企业在每个成长的特定阶段,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,只不过有的程度重一点,有的程度轻一点,仅此而已。一个企业家每天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,实际是常态的。作为一个企业家,关键要去认识问题,找到方法解决问题,所以心态一定要放平衡。别老是怨天尤人,说为什么就我遇到这个问题,马云怎么就不遇到,其实不是这样。你到某个阶段就必然有这个阶段的问题。如果你提前思考准备了、提前掌握到方法了,或遇到了好的合作伙伴,那么你解决起来会有预见性,会更顺畅一些。”
曾文总认为,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在创业阶段就活得潇洒轻松,那是电视剧的虚构。“我觉得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应该追求的,第一是成长,第二是一种完美的状态、境界。那既然你要追求这个,就不可能是轻轻松松的。什么事你要想做到完美,根本就不可能轻松。把企业当作一块璞玉,企业家每天都在用工匠的精神进行精细的雕琢。我们的目标,就是让企业成为一个非常完美的作品,这会很不容易。”